Home/家
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彼此之间想法和喜好都美妙地契合着的两个人,珠联璧合,亦或是相得益彰?而这个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对生活的“创造”,似乎用“四手联弹”来形容更为合适。艺术地毯品牌Fort Street Studio的创始人Brad Davis与Janis Provisor夫妇正是这样一对契合的存在,而为什么他们的品牌是以中国香港的一条街命名的,就要从那次与中国画的“遇见”开始说起了……
Brad Davis(左)与Janis Provisor(右)夫妇,地毯品牌Fort Street Studio的创办人。
都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Brad Davis与Janis Provisor夫妇,早年曾先后于纽约著名的Holly Solomon画廊举行画展,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活跃在欧美当代艺坛,成绩斐然,部分作品被美国及欧洲大型艺术馆永久收藏。奇妙的是,促使二人变得熟识并喜结良缘的催化剂,源于1989年的一次杭州之行,二人对这古老的东方艺术的情有独钟,中国传统版画和水彩画让他们从中汲取了不少创作与生活的灵感。
夫妇二人成为了开创当代艺术地毯风格的先驱,他们的新书A Tale of Warp and Weft: Fort Street Studio于2021年4月面世,里面记录了他们过去25年的传奇历程,图源Fort Street Studio
一直对地毯设计怀有浓厚兴趣的Brad受到启发,产生了想要制作一块融入水彩画元素的真丝地毯的念头。这一看上去不着边际的疯狂想法最终促使他们成为了开创当代艺术地毯风格的先驱。一边是艺术,一边是设计,他们同时倾心于二者,并不觉得有什么违和之处。
我们不认为装饰、设计以及艺术之间有明显的分界,它们是彼此和谐的关系。
为了研究如何将水彩画转换为相应的地毯设计图案,Brad从零开始学习使用Photoshop,夫妇俩又与杭州的一家小型地毯编织工厂合作,锲而不舍,经过漫长的实验摸索之后,成功地赋予了手工丝织地毯以水彩画般的艺术风格,产品在纽约首次亮相便一举成名,影响力随后扩展至全世界。
夫妇二人的新书A Tale of Warp and Weft: Fort Street Studio于2021年4月面世,里面记录了他们过去25年的传奇历程,既有珍贵的历史图片与曲折的幕后故事,也有他们的艺术地毯装点着世界各地空间的大量精美图片。
等到1996年,艺术地毯品牌Fort Street Studio才真正成立了,名字起源于他们当时的寓所所在地——香港北角的Fort Street,工作室也在这间不过七十多平米的私宅里,“品牌的所有资产只是两个口袋空空的美国艺术家而已!”如今20多年已过去,已经七十岁高龄的夫妇二人仍然生活和工作在自己热爱的世界里,在他们的家中也永远有那份他们共同热爱的“身影”。
左边椅子出自意大利Sawaya & Moroni,咖啡桌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Lane furniture co. 。黄色桌子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Accolay。落地灯来自意大利Artimide Poldar”沙发由Hella Jongerius设计,德国Vitra生产。右侧椅子出自BC Barcelona,用Maharam为Hella Jongerius设计的面料包裹。边桌出自日本的NewStandard。地上的陶瓷雕塑出自美国艺术家Brad Miller。窗边的陶瓷头像出自瑞典雕塑家KLARA Kristalova。
左右滑动
2019年,Brad Davis与Janis Provisor再次把家迁回了纽约。他们自2002年就间或地住在这个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Loft里。它的面积是250平方米,相当宽敞,热衷于亲自动手设计的夫妇俩对它进行了翻新。在更早的岁月里,夫妇俩曾经在科罗拉多州与一位建筑师联手设计了自己的家,不仅受到室内设计杂志青睐,而且还斩获了建筑大奖。焕然一新的家里,窗外洒满绿荫的客厅,是Janis最喜欢待的区域,其中不乏来自Fort Street Studio的手工丝质地毯、来自中国品牌上下的凳子、以及许多夫妇二人收藏的陶瓷艺术品。
起居室,墙上的画出自女主人Janis Provisor,沙发是Holly Hunt的出品,由Christian Liaigre设计。大象陶瓷出自瑞典雕塑家KLARA Kristalova。中国寺庙凳子为17世纪的老物件。地毯是Fort Street Studio的限量系列。
当然,特别为这个家量身定制的Fort Street Studio自家的手作地毯是必不可少的重点配饰。地毯能够迅速有效地为一个空间定下格调,但在这个家中,我们惊讶地发现,总共竟然只用了四块地毯。作为深谙此中门道的专家,Janis认为:“地毯在家居环境中的使用重点在于精良、精准,实在无须大肆铺张。”
墙上的木版画来自美国艺术家Chuck Close。大十字作品来自美国艺术家John Torreano。早餐桌是20世纪50年代Noguchi出品,由Herman Miller制造。餐椅为Eames,Herman Miller制造。
夫妇俩保留了这间Loft中最具历史遗产价值的特点,裸露的红色砖墙、灰色的石灰岩地板、厚重的木地板、原始的承重木梁。在此基础之上,他们提升了它的实用性和舒适性。房子原本有一个很大的厨房,但没有洗衣房,也没有存储空间,而且只有一间卧室,一个洗手间。他们增设了一个卧室、一个洗手间,以及洗衣房和存储空间。
书房里手工丝质地毯出自Fort Street Studio,椅子是20世纪50年代Plycraft的出品。灯出自法国的Serge Mouille。柜子为Vitsoe的出品。墙上的版画为美国艺术家Alex Katz的作品。
在绘画上,两位艺术家的风格迥然不同,?但是共同打造一个家的经历让他们迷上了联手创作的新方式,这也是Fort Street Studio的诞生前”埋下的种子“之一,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他们涉猎新的艺术家作品,也喜欢新的当代设计,加上多年来的各色收藏,空间自然充满底蕴。?
厨房中,夫妇二人收藏的彩色瓷器与陶罐,搭配着原木色的柜子和深色的墙砖,让整个空间沉稳中不失活泼。
热爱收藏的夫妇二人,在厨房中都收纳了许多彩色的瓷器与陶罐,不仅有20世纪30年代的Eva Zeisel陶罐和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陶罐,甚至连挂钟也是20世纪50年代George Nelson的出品。如此布置家的过程于他们而言就像是创作一幅绘画,是加加减减的艺术,也是平衡与控制的艺术,最后是随性通达的自如之境。
左侧玻璃罐子出自美国艺术家Jared Davis。柜子为Vitsoe出品。编织椅为Lloyd Loom出品。绿色陶罐出自Weller American Art Pottery。
这个家的整体风格是现代的、简约的,但不是趋于冰冷的极简主义,因为夫妇俩很喜欢色彩,“中间区域为自然色调,旁边点缀着彩色,颜色会投射人的心情。”出自Weller American Art Pottery的绿色陶罐在白色的砖墙与纯白的柜子之间,瞬间便赋予了这一隅全新的个性。
地板为含藻类石灰岩,是房子原有的老元素,一直延续在空间中。版画出自美国艺术家Ed Ruscha。卧室中的绘画出自中国香港艺术家石家豪(Wilson Shieh)。
书架是Vitsoe的出品。扇子画为中国书画艺术家陆俨少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摄影作品出自男主人Brad Davis。
促使二人走近的中国画自然是家中不会缺少的“主角”之一。他们大量地收藏了中国古代书画,在他们不同时期的各个家中,从纽约到科罗拉多,从中国香港再回到纽约,在家中那些包罗万象的艺术藏品之中,中国画永远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中国画结合着延续着的一些房子原有的老元素,为这个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韵味。
手工丝质地毯出自Fort Street Studio。桌子是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产品。曲木椅为20世纪50年代出品。堆满书的椅子是上海20世纪30年代的出品。台灯来自Verner Panton。画作是男主人Brad Davis本人的作品。纸艺作品出自艺术家Kiki Smith。
Brad把布置家的过程形容为像是创作一幅绘画:“我们从某一个元素开始,接着添加另一个元素,看看如何,然后再继续添加,不断重复这一过程,最后我们说‘好了,不要再加了’,但其实很可能还会再加。我们有一个装满各种物件的仓库,因此能够时不时地做些调整。”
浴室里的镜子是美国的Folk Art。雕塑出自美国艺术家Curtis Jere。玻璃鱼是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 Seguso的出品。
有趣的是,Brad并不反对皮革本身,但是却无法接受皮质家具散发的味道,于是在这个家中你看不到任何皮质家具——Janis丝毫不认为她是在做出妥协,因为其他可以使用和赏玩的材料实在太多了,并且,各种质地、色彩和图案的面料也让这个空间充满了丰富的层次和变化。
卧室里梳妆台、床头柜组合是20世纪50年代George Nelson的出品,由Herman Miller生产。灯是意大利Flos的出品。一组美国艺术陶器是20世纪20年代Weller的出品。手工丝质地毯出自Fort Street Studio。椅子上包裹着自己设计的拼接面料。墙上挂了一幅19世纪的中国画。
中国画、陶瓷藏品、各类艺术画作……这一切都仿佛是夫妇二人“四手联弹”弹奏出的音符一般,谱写着这首独属于他们的曲子。七十岁高龄的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他们的热爱和新的想法,精力充沛,饱含热情,如此对生活的这场“四手联弹”,怎会不动听呢?
INTERACTION
话题互动
拥有如此多艺术藏品的家,
你最喜欢哪个角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