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资深军迷来说,地毯式轰炸这个词一定不会陌生。虽然在21世纪的今天,各种精确打击武器已经成为主流,地毯式轰炸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这种打击方式,直到今天提起来还让人心有余悸。
著名画家毕加索曾画过一幅叫《格尔尼卡》的世界名画,这幅画作记载的,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地毯式轰炸的受害者。一座叫格尔尼卡的西班牙小城,在西班牙内战中被德国秃鹰军团轰炸机轰炸。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将近100年,但从画作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格尔尼卡市民的绝望,以及战争的残酷。
事实上,地毯式轰炸第一次实战虽然是在西班牙内战,但早在上世纪20年代,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意大利军事家杜黑,就已经提出这种轰炸方式。他在自己的著作《制空权》中这样解释地毯式轰炸,大范围、高强度轰炸敌人的军事、工业、政治和人口中心,给予敌人心理和生理双重打击,就能迫使敌方屈服。
这个理论在西班牙内战得到验证,在二战期间被交战国发扬光大。各国不断使用地毯式轰炸打击敌人城市,杀伤平民。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惨案。
二次大战结束之后,地毯式轰炸并没有随二战一起被埋进坟墓,反而由美国发扬光大。随着军工科技的进步,以往需要几十架上百架飞机,才能完成的地毯式轰炸。美国只需一架B-52轰炸机就能完成。
上世纪70年代爆发的越南战争期间,美国不断派出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对北越军队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给越南人民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以至于当时很多国家都质疑美国,使用地毯式轰炸是在犯罪。
随后的海湾战争,美国也使用了地毯式轰炸,给予了伊拉克地面部队极大杀伤,也从心理上震慑了敌人。
更为关键的是,美国通过两场局部战争,消耗了库存的二战老旧弹药。节约了弹药保养成本,也为精确制导武器的存放腾出了空间。在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几乎很少祭出地毯式轰炸,这种打击方式。美军不用了,其他国家对这种打击方式也没什么兴趣。所以刀20世纪末,地毯式轰炸就彻底销声匿迹了。
站在第三方角度看,地毯式轰炸实际打击效果有限,更多作用在于威慑敌人。还有就是大量杀伤敌国有生力量。由于伤害平民远比打击敌人多,所以地毯式轰炸也遭到了许多国家的抵制。它也和白磷弹以及集束炸弹一样,成为被国际社会明令禁止使用的打击方式之一。
当然,真正促使地毯式轰炸消失的原因,并非只有国际社会的禁止。还有核武器的出现。二战末期核武器第一次使用,一枚2万吨当量TNT的原子弹,打击效果比几百架飞机的地毯式轰炸强数倍!再加上原子弹投放成本更低,所以世界大国有了核弹之后,更是将地毯式轰炸丢进历史垃圾堆。在我看来,这才是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