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客商们在展馆内精美的挂毯前留影。<\/p>
<\/p>
中国馆:真丝地毯吸人眼球<\/p>
<\/p>
舌尖上的青海展区。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海东 摄<\/p>
9月6日10时,青海国际会展中心B馆中国馆内,一块块姹紫嫣红的挂毯和栩栩如生的手工毯让人流连忘返。<\/p>
大红色的两盏灯笼高挂中国馆前,镂空的雕刻和宫阙设计的元素处处彰显中国风,其中,一块名为“米绿蓬船流水图”的地毯悬挂在中国馆外侧,格外引人注目。它的毯面四周点缀着牡丹纹样,画中有山亭、蓬船、流水,湖中的牡丹、梅花与彩石交相辉映,营造出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p>
来自天匠手工地毯有限公司的李国强介绍,这块挂毯采用了中国风的设计元素,寓意吉祥富贵,也和场馆的整体装饰相得益彰。同时,它是真丝材质,采用了手工打结编织的工艺,两名工匠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制作完成。<\/p>
“中国馆展示的地毯由两部分材质组成,一部分采用真丝材质,图案比较精细,颜色变化多样;一部分采用羊毛的材质,运用了立体剪花的工艺,使图案栩栩如生。”李国强说,中国馆展示的地毯打造了几十种不同的中国风图案,每个图案都有各自的名字和寓意。尤其真丝毯,不含化纤产品和甲醛污染,符合生态家居理念,而且使用年限也更加长久。<\/p>
记者体验了一下触感。真丝的地毯细腻光滑,很有质感。图案上的走线灵动自然,别致有调,适合装饰。而羊毛地毯的颜色,以秀丽清新为主调,触感温暖厚重,松软舒适,带来一丝明朗秀气的中式风,更适合居家。<\/p>
“我们已经连续三年参加展会,在这个过程中结交了许多国内外客商,为我们提供了发展和交流的平台,希望借助展会平台,能够将更多更好的手工地毯产品推向全球,让具有中国元素的地毯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占有量,取得长足的发展。”李国强说。<\/p>
(本报记者 李延绯)<\/p>
伊朗馆:黄金、水晶点缀的挂毯惊艳亮相<\/p>
你见过用黄金和水晶作为点缀的手工挂毯吗?在伊朗馆的展示区域,参展商阿里带来的这款与众不同的挂毯首次亮相生态博览会就吸引了不少目光。<\/p>
这块挂毯以五朵绽放的鲜花为主图,周围编织了一些白色的小花做陪衬。乍一看,还以为这些小花的黄色花蕊是用颜料上的色,但是没想到,这些看似普通的花蕊却是用黄金点缀装饰的。除了花蕊用了黄金点缀外,主体部分花蕊和花瓣周边都用色彩绚丽的水晶镶嵌。<\/p>
“绚丽的花色、闪亮的水晶、亮眼的黄金,技师独具匠心的加工,让这块挂毯变得美轮美奂。”“细致入微的编织使观赏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展会上,这块别具一格的挂毯前,引得许多人驻足观看,啧啧称赞。<\/p>
“别看这块挂毯尺寸不大,但是制作难度确实非常大,这些黄金花蕊用时一个月才能完成,水晶的镶嵌也得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整个挂毯完成需要4个月至6个月。”阿里说,因为采用了特殊工艺,加上技艺的难度非常大,纯手工编织,这块挂毯售价为两万元。<\/p>
作为展会的老熟人,阿里告诉记者,他每年来青海参加展会,得到的收获与感受都不相同。“青海举办生态博览会,不仅给参展商提供了地毯艺术交流的机会,还能通过展会这个平台获得生意上的收益,非常难得。”<\/p>
“这块地毯编织的图案惟妙惟肖,像真的一样。”市民周先生在阿里的展位前,一眼就相中了一块人造丝机织地毯。问价、付款、打包……市民周先生总共花费了1000元购买了一块地毯。<\/p>
在国外展品展区里,还可以看到很多极具异域风情的元素:几何图案、宫廷纹样、太空线、波斯方格等,让前来参观的人大饱眼福。<\/p>
(本报记者 范程程)<\/p>
两千余件特色产品呈现浓浓青海味<\/p>
本报讯(记者 吴梦婷)9月6日,在青海生态(产业)博览会暨藏毯展上,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内青绣、唐卡、泥塑、黑陶、银铜器、藏香等2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两千余件非遗特色产品亮相,向观众和客商展示浓郁的青海文化特色。<\/p>
展馆大屏幕上播放的宣传片从不同层次、多角度全面呈现青海壮美的自然风光、多元的民族文化、青海非遗。展厅把青海山水风光和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搭配装饰,尽显多民族文化特色。<\/p>
步入精心布置的展厅,观众首先看到的是一幅七米长的唐卡长卷,长卷展示了文成公主进藏途经青海时民族交流融合发展的繁荣景象,唐卡长卷中各民族群众交流刺绣技艺的画面,体现了我省青绣艺术厚重的文化底蕴。<\/p>
展厅里展出的内容和设计也别具匠心,不仅有青海非遗特色产品、非遗项目技能技艺表演,还有青海精品旅游线路介绍,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的同时,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青海文化旅游资源历史和文化。<\/p>
在非遗特色产品区,土族盘绣、贵南藏绣、金麦穗和高原牦牛刺绣挂件、农民画、天然石块掐丝等工艺品,从原料的选取到制作过程向观众和客商传递着青海生态保护理念和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p>
省内10名非遗传承人耐心细致地向观众介绍并展示河湟刺绣、土族盘绣、湟中银铜器制作技艺、湟中陈家滩传统木雕技艺、藏黑陶制作技艺等品类众多的特色非遗的制作流程。<\/p>
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黑陶烧制技艺传承人白玛群加展示藏黑陶制作技艺时,观众和各地的客商围拢过来,不时询问、拍照,还有很多人现场体验了一把黑陶成型工艺。<\/p>
“从展览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很多人过来咨询我们的作品。”白玛群加告诉记者,如今这些融合传统手工技艺与当代设计观的非遗产品很受欢迎,观众和客商对青海传统技艺的认可也让他对青海非遗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p>
来自青海的民间技艺,通过实物、表演等现代演绎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让更多人了解青海文化。另外,观众还可以依托博览会线上展厅,欣赏青海特色非遗产品及制作工艺流程。<\/p>
非遗展区内的民间工艺品现场制作。<\/p>
一百余种美食 让市民大饱口福<\/p>
本报讯(记者 季蓉)大月饼、馓子、熬茶、青稞凉面、青稞饼、乐都糖蒜……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A馆高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展区里,青海百余种地道特色美食和特色小吃在这里齐齐亮相。<\/p>
“这是正宗的青海月饼,大家看是不是很大,是不是养眼又美味呢,想不想尝尝?”“这叫熬茶,是大多青海人每天都会喝的一种茶,我先替大家尝一下,味道很醇厚。”现场,几名主播通过直播平台为青海特色美食打call,惹得粉丝们直发弹幕“想吃”“想吃”。<\/p>
另外一边,身着民族服饰的多杰正在为来往的客人热情地介绍青海各族群众的特色美食:互助大馍馍、撒拉族大油饼和糖包、泽库牦牛冰激凌、糌粑酥油……美食在这里如同一件件工艺品,受到了市民和参展商的青睐。“原来青海还有这么多美食,这次展会让我大饱口福,真是不虚此行。”参展商张庆品尝完糖包后啧啧称赞。<\/p>
当狗浇尿遇上比萨、拉面遇上意大利面、牦牛肉遇上神户牛肉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比萨虽然是全球通行的小吃,但具有青海特色的狗浇尿绝对会给你惊喜。”青海瑞湖生活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小红指着狗浇尿赞不绝口。“不管是比萨和狗浇尿还是拉面和意大利面,两者的做法看似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口感和最终呈现出来的状态各有不同,之所以在展台上做这样一个对比,也是希望借生态博览会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青海特色美食,让青海美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p>
展台另一侧,四名餐品制作人正在精心制作青海美食狗浇尿、拉面等,并不停地向人们介绍,“狗浇尿是用青稞面制作的、现在正在锅里烤的是青海牦牛肉,它的品质和口感都非常好、这锅白白的汤是用牦牛大骨熬制成的、这是产自龙羊峡的三文鱼……”面对美食的诱惑,除了大快朵颐,最重要的就是拍照,分享给更多的朋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