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毯网 - 地毯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资讯 | 企业新闻 | 热点资讯 | 地毯资讯 | 国际资讯 | 政策法规 | 市场分析 | 纺织科技 | 分析预测 | 清洁保养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政策法规 > 山东高青手工艺人董秀英:手工编织地毯30年
9.biz | 商业搜索

山东高青手工艺人董秀英:手工编织地毯30年

信息来源:uoodoo.com   时间: 2019-06-26  浏览次数:176

山东高青手工艺人董秀英:手工编织地毯30年

董秀英在地毯前坐了快30年了

山东高青手工艺人董秀英:手工编织地毯30年

冯庆兰在检查地毯是否有瑕疵

山东高青手工艺人董秀英:手工编织地毯30年

编织地毯所用的工具

山东高青手工艺人董秀英:手工编织地毯30年

这样一张地毯动辄上万元,但手工费却少得可怜

“这上面的数字代表了毛线的颜色。”一张如同乐谱的图纸,挂在45岁的董秀英眼前。从17岁开始学习地毯编织,董秀英坐在这条编织地毯的长凳上,转眼间快30年了。

做工精细、色彩绚丽、规格齐全,高青县的手工地毯编织一度畅销内蒙古、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并通过青岛远销美国、瑞典等国家。

现在,说起高青县从事手工地毯编织的艺人却让人感慨,他们的收入已经快支撑不起这个行业。作为高青县手工地毯编织技艺的见证者,董秀英从年轻的学徒成了现在技术熟练的老师傅,但现在微薄的收入实在难以吸引年轻人来学技术。

家庭手工业者

董秀英出生于高青县西董村,为了能接过生活的重担,她从初中毕业就开始跟人学习编织地毯的手艺。“不是不想继续念书,可看看家庭情况就算了。”

结婚以后,董秀英继续编织地毯,一是为了照顾孩子,二是为了就近照顾家庭。其实,作为一个家庭手工业者,董秀英坦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不用让孩子们成为留守儿童。她能在家里赚钱,尽管赚的钱实在是少得可怜。

按照董秀英每天编织的地毯数量,大致测算下来,一个月收入只有五六百元。

董秀英告诉记者,她整整学了一年的时间,才掌握了这项技术。通过虚心求教,刻苦钻研,董秀英凭借年轻的优势,很快掌握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地毯编织工艺,成为一名技艺娴熟的手工地毯工人。

毛线的“乐师”

董秀英的工具很简单,一把剪刀、一根卡尺、一把割线刀、一张地毯色线卡、一块磨石,还有一把梳理毛线绳的耙子。

董秀英告诉记者,她已经熟练使用这些工具十几年了,如果不是新的花色,几乎闭着眼也能干。

所谓地毯编织,简单点说,就是将一根根羊毛线拴在粗棉线绳上,再用横的棉线压实,一根根竖立的毛线,经过编色、修剪、打磨、清理、清洗等工序,最后成为一张顺滑艳丽的地毯。

编织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繁复。地毯图案虽然很华丽,对编织者来说,其实非常枯燥。

记者看到,董秀英坐在长凳上,左手手指勾着羊毛线,右手拿着割线刀,双手食指、中指、拇指配合,飞快地穿绳系扣,每次系一个扣,割线刀就会落下,将羊毛线割断。等到一行羊毛线拴完,董秀英还会用卡尺比着,将长出来的羊毛线剪掉。

随后,董秀英会压上两道纬线,用耙子沿着经线棉绳,将拴好的羊毛线砸实。

一张厚而密实的地毯,就这样一根线、一根线地编织了出来。对于董秀英来说,这是一个温暖的行业,给别人提供温暖,给自己提供温饱。

如今,干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这一行保证这些手艺人的温饱已经越来越难。

坚守这个温暖的行业

记者到,上世纪80年代,正是高青地毯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很多农村女孩开始学习编织地毯,17岁的董秀英也加入这一行列。当时高青有很多地毯企业,在淄博是一大特色。

今年47岁的冯庆兰,从2000年开始跑西宁的展销会,在展销会上,她跟丈夫彭延江揽到了他们自己的第一笔地毯订单。从此以后,冯庆兰和丈夫彭延江不再编织地毯,他们开始四处分派和接收订单。

彭延江曾是地毯厂的职工,他告诉记者,目前高青只有他自己还在经营这个地毯的生意。近年来,由于受其他地区手工地毯的冲击,高青手工地毯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彭延江的地毯生意也是一落千丈。“从我的父亲那一辈,我们就开始织地毯、卖地毯了,我对这一行感情太深了,只能继续坚持下去。”

彭延江在这个行当里打拼了几十年,行情的起起落落他经过了很多。一张这样普通的手工地毯,大约在一万元左右,最近一单生意,因为花色复杂,地毯面积超大,曾卖出五六万元,但也有一些不赚钱。

彭延江希望自己和妻子能坚持下去,为高青坚守这一份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快乐的手艺。

途瀚融媒

精彩不间断!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地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